毛泽东为何选择林彪作接班人

雷火电竞官网首页

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雷火电竞官网首页 > 新闻动态 > 毛泽东为何选择林彪作接班人
毛泽东为何选择林彪作接班人
发布日期:2025-05-22 09:22    点击次数:130

1966年6月,韶山滴水洞,毛泽东一连11天闭门静思。

在这个他称为"西方的一个山洞"的地方,身边工作人员发现,这位通常精力充沛的领袖显得异常心事重重,甚至罕见地烦躁不安。

他没有接见任何人,也几乎没有写过任何东西,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就是沉默地思考。

究竟是什么问题,让这位73岁的领袖如此忧心,以至于需要在家乡的山洞中苦思冥想整整11天?

离开韶山后不久,答案在7月8日一封写给江青的信中悄然显现——毛泽东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林彪5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那场长篇讲话,流露出既欣赏又疑虑的复杂情绪。

而正是这封信,成为窥视历史谜团的一个口子:为何在"文革"初期,毛泽东最终选择了林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一个在此前数月,甚至数年间,他内心曾反复权衡、踌躇不决的重大抉择。

01

"越是捧你的,越靠不住"。

1966年6月10日,在杭州接见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了这句话。当时在场的人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深意,但熟悉中央最高层政治生态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究竟指向何人。

就在一个月前,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那场影响深远的"5·18讲话",将对毛泽东的吹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我们一万句"。这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就出自这次讲话。林彪还宣称毛泽东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峰",甚至暗示毛泽东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要伟大。

表面上看,这场讲话完美地配合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战略意图,强调了要忠于毛泽东、拥护毛泽东。这无疑是毛泽东乐见的。但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对这场讲话的内部评价却是复杂而微妙的。

在那封写给江青的信中,毛泽东写道:"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这短短一句话,语气平和,内涵却极为丰富,透露出他对林彪某些表现的不安。

更让人深思的是,林彪在讲话中津津乐道地谈论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政变。作为一个极度敏感的政治人物,毛泽东不可能不对此产生警觉。

"我们都是70以上的人了,总有一天被马克思请去。接班人是谁?是伯恩斯坦、考茨基,还是赫鲁晓夫?不得而知。"在与胡志明的那次谈话中,毛泽东的这番话既道出了他对接班人问题的深切忧虑,也暗示了他对林彪那种过分吹捧的警惕。

罗荣桓元帅的逝世,也让毛泽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参谋。1963年12月,当这位战争年代曾长期与林彪合作共事、对党和人民一向忠诚的老帅离世后,毛泽东写下了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鴳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诗中那句"国有疑难可问谁?"流露出毛泽东失去可信赖参谋的遗憾,而"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则直指林彪在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污点":长征途中反对毛泽东的军事领导,以及辽沈战役前夕反对攻打锦州。

为何在这个时候重提这些历史"旧账"?

显然,毛泽东正在认真考虑接班人问题,而林彪是他心中的重要人选,但这些历史问题又让他无法完全放心。

02

要理解毛泽东为何最终选择林彪,我们要往回看,要到更早的时间,了解毛泽东对林彪的特殊情感。

1943年7月的一个清晨,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师哲走出窑洞,与毛泽东不期而遇。

"林彪回来了,我去接他。"毛泽东边走边对师哲说。

这一幕让师哲震惊不已。在他的记忆中,无论是朱德总司令从前线回来,还是周恩来、任弼时从苏联归来,毛泽东都没有亲自去迎接。但对于当时职位并不算特别高的林彪,毛泽东却破例亲自相迎。

"毛主席还握着林的手回到窑洞去,这等于斯大林拉着一位将军的手一样了不起。"师哲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毛泽东为何如此赏识林彪?这与林彪的非凡军事才华和显赫战功密不可分。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色中华散记》中评价道:"就资历而论,林彪不及贺龙、肖克、罗炳辉、聂荣臻和叶剑英等人,但他在从南昌起义迄今的整个时期中立下的赫赫战功,无人堪与匹敌。"

但毛泽东对林彪的特殊情感,也与林彪在历史上关键时刻对他的支持有关。

上世纪30年代初,当毛泽东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和排挤,处于极度孤立的境地时,林彪和聂荣臻曾冒着风险来到瑞金城外沙洲坝的毛泽东住处看望他。

毛泽东后来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时曾说,当时他被"搞得臭得很","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

在这样的时刻,林彪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怎么可能忘记?

经常接触毛泽东的人都知道,毛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凡是对他有过帮助的,他总是不会忘记,总要在行动上表示感谢。

1937年春的一天,当时担任红大校长的林彪急匆匆地来到毛泽东住的李家窑院,神色紧张地告诉毛泽东的警卫:"×××要杀害毛主席。快让警卫把门看紧,我马上派人来!我去向主席报告!"

当毛泽东问林彪消息是否可靠时,林彪回答:"主席,我得到可靠情报,张国焘指使一批红大学员要在今天搞武装暴动,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杀你!"

随后,在林彪的安排下,一个连的红军战士把李家窑院严严实实警戒起来。这种看似忠诚的表现,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因素,战争年代的林彪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军事职务。无论是担任中央红军核心部队红一军团的军团长,还是抗日红军大学的校长,再到八路军主力之一一一五师的师长,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林彪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将帅中最受毛泽东器重的人物之一。

然而,毛泽东正式开始考虑林彪作为接班人,则要晚得多,大约是从1955年开始的。

03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这一事件对毛泽东触动很大。长期在毛泽东身边负责警卫工作的叶子龙回忆说:"记得斯大林去世前后,他曾当着我的面说过:'斯大林太累了,高处不胜寒啊!我也不想当主席了。'"

他不想当主席了,谁来当呢?这是毛泽东很自然要考虑的问题。

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增补林彪和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是中共七届中央委员会在11年间唯一一次增补政治局委员,其非同寻常的意义不言而喻——林彪和邓小平进入了毛泽东考虑接班人的视野。

此后,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上,邓小平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新设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毛泽东把他作为接班人之一来培养和考察的意图已经清晰可见。

而林彪虽然没有进入政治局常委,但他在政治局委员中的排名仅在六位常委之后,显示出了他的特殊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会议上选举党的主席时,同意毛泽东的只缺了一票——毛泽东自己的一票。

毛泽东这一票没有投给自己,但也没有投给党的第二号人物刘少奇,而是投给了林彪。

这一票的含义非同寻常,它强烈显示出在选择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就个人感情而言,毛泽东更倾向于选择林彪。

1958年5月,林彪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意味着他正式成为了毛泽东的接班人之一。按照毛泽东的"防风林"理论,林彪进入了这个"防风林",具备了接班人的资格。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设四个副主席和一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好几道。除非一个原子弹下来,我们几个恰恰在一堆,那就要另外选举了。"毛泽东曾这样形象地解释中央领导体制的设计。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如果要说当时有一个接班人序列的话,那么在这个序列上,刘少奇排第一,邓小平排第二,林彪排第三。但是这种情况在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发生了改变。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从纠正当时存在的严重"左"倾错误、克服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目的出发,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批评。毛泽东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刘少奇背后"对华中局及他本人进行不当行为"。

从此,刘少奇的接班人地位动摇,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逐渐恶化。到了1964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已基本下定决心要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掉。这也就意味着,刘少奇不可能再担任接班人了。

刘少奇被否定后,林彪和邓小平的接班人地位凸显出来。据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的王稼祥回忆,1965年秋,周恩来曾找他谈话,说:"近期人事变动很大,党中央主席的接班人,或者是林彪,或者是邓小平。"

在林彪与邓小平之间,当时毛泽东更倾向于林彪。原因何在?

一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对邓小平也产生了一些不满,认为"邓小平不听话",邓领导的书记处是"独立王国"。

另一方面,林彪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别有用心地大肆吹捧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摆出一副紧跟毛泽东的姿态,这让他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分量大增。

"希望林彪多活20年,因为林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文革"前曾这样表示,对林彪的倚重溢于言表。

然而,即使如此,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也并非没有保留。那封写给江青的信,以及韶山滴水洞的11天思考,都反映了毛泽东在最后决定前的深思熟虑。

04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即将席卷全国,此时的毛泽东面临着艰难的局面:他要发动一场政治运动,但在中央高层中,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人很少。

5月18日,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长篇讲话,无疑是对毛泽东的强力支持。林彪在讲话中大力吹捧毛泽东,强调要忠于毛泽东、拥护毛泽东,为"文革"的发动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但正如前文所述,这次讲话也让毛泽东心生疑虑。林彪为何要对他进行如此过分的吹捧?他在讲话中热衷谈论政变又有何深意?

6月,毛泽东写下那首意味深长的《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诗中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实际上是毛泽东自己"有所思"。林彪是否适合作接班人,很可能是他思考的重要内容。

随后,毛泽东有了那次神秘的韶山滴水洞之行,在那里思考了11天,最终于7月8日给江青写下了那封信。

在用人问题上,中国有句精辟的古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对这一用人原则不可能不知道。对于林彪这样一个让他心存疑虑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毛泽东很可能会弃而不用。

但当时的政治形势极为特殊,毛泽东能够依靠的政治资源非常有限。在信任林彪与不信任林彪之间,他宁愿选择信任林彪,尽管这种信任伴随着挥之不去的疑虑。

毛泽东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看似说得通的解释:林彪对他进行过分吹捧,是为了发动"文革"、打倒刘少奇而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

然而,这个解释多少有些自欺欺人。毛泽东对林彪的疑虑不可能真正消除,他带着这种疑虑选择了林彪为接班人,又带着这种疑虑注视着林彪在"文革"中的一举一动。

最终,历史证明了毛泽东的疑虑是有道理的。当他准备召开九届二中全会解决林彪的问题时,林彪和他的家人仓惶乘飞机出逃,途中失事摔死,落了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05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文革初期毛泽东为何选择林彪为接班人?答案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上毛泽东对林彪确实有着特殊的赏识和情感,这与林彪的军事才能和在关键时刻对毛泽东的支持有关。

其次,"文革"前林彪已经是接班人人选之一,在刘少奇被否定、邓小平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林彪成为了毛泽东能够倚重的为数不多的高层人物之一。

最后,尽管毛泽东对林彪心存疑虑,但在特殊的政治形势下,他没有做到"疑人不用",而是带着疑虑做出了这个重大决定。

这个决定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带来了严重的历史后果。但这一错误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毛泽东个人的判断失误,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选拔接班人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的制度。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制度是决定因素。"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选拔党和国家的接班人,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避免由个人说了算。这不仅适用于选拔领袖的接班人,也适用于选拔各级领导干部。

这段历史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其中的教训和启示,对于今天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毛泽东曾经这样说。面对历史,我们既要看到林彪军事才能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政治野心的一面;既要看到毛泽东战略眼光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在这个问题上判断失误的一面。

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真正的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上一篇:养老金改革:挑战与机遇
下一篇:伦铝日内涨幅达3%